好了,开始注液吧,所谓的注液过程,就是将制冷液一点一点的加入整个液冷系统中。
因为水管有起伏和卷曲,不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这就需要保证注液孔是在整个系统的最高处,也就是注水孔一定要高于整个液面,这样空气才会正常排出,制冷液才能完全注满整个液冷的水管系统。
这套系统可以注液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前侧的水箱,但是安装的位置,以及它的尺寸导致让它保持在整个系统的最高处有一定难度。
于是面包就选择了另外一个注液孔,也就是水泵上自带的水箱上的宝塔头,来进行注液。
整个机箱横放,主板的位置在上,整个倒置过来,这样即使在注液过程中发生渗漏现象也不会滴到板卡上,当然必要的保护措施还是要的,放了不少毛巾在关键位置,覆盖住机箱电源,主板的背面这些地方,以免在注液过程中不慎将液体溅洒到电路上。
见下图,红圈位置即为水泵,此时拆卸下来将其放置在最上,并且稍微固定一下,准备开始注液。
注液过程还算顺利,用了另外一台电脑的机箱电源给这个水泵供电。从上图可以看到左侧左下角那边其实是面包的另外一台台式电脑主机箱。
安装液冷系统的这台电脑本身不加电,当然是为了安全起见了,整个液冷系统确认没有任何渗漏了以后才能开始加电测试。
前面也提到了由于水管有起伏,无法一次性的将液体完全注入,不加压力的话空气是无法排出的。
因此只能注入一部分,液面上升到水泵水箱之后,将水泵开动一段时间,让它将水往整个循环系统里面打。
待水泵内的水基本完全打入液冷循环系统后,再加一部分制冷液,如此循环多次,直到注满。
下面这张照片是从下往上仰视着拍的。整个机箱倒扣,主板在上,显卡与地面垂直,这样即使某处漏液,或者制冷液顺着水管流下,也不会流到电路上去。而是会顺着管子的走向往地上滴了。
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钟头。由于用力过猛,用于加液的注射器断裂,搞得很狼狈,制冷液还洒了一部分,弄得到处都是,好在事先做好了准备,那些毛巾将溢出的制冷液都吸走了。
之后是非常重要的排空气过程。为什么要排空气,很简单,空气和制冷液的热传导性差太多了,如果有一个气泡刚好卡在水冷头的位置,那么基本上这个水冷头的吸热效率就要大打折扣了,而且长期使用的话还有可能造成气室效应,就是液面和空气,也就是水线部分,由于长期使用,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氧化和腐蚀,对整个液冷水冷系统的寿命会有比较严重的影响,因此要进行这个排空气的过程。
可还是由于缺乏经验,面包将水管以及各处部件都已经接好了才开始注液排空气,主要就是为了偷懒…… 再拆开再装…… 实在太累了……
当然这样做的坏处是,要保持某个部件在整个液面/循环系统的最上方,就必须动整个机箱…… 而这个机箱加上这些乱七八糟的水冷设备,水冷头及散热片,总重量已经超过了25公斤。想想全钢制的机箱,尺寸还比普通的大不少,加上整个铝制前面板,整个机箱本身就接近18公斤……
于是整个动起来十分吃力,特别是必须一边支撑着整个机箱,一边还要保持水泵的开口朝上(朝下制冷液就出来了……),一边还要以各种角度各种位置摇晃机箱,很多时候需要单手将机箱抓着还要保持好角度,呃,面包相信普通人做不来的……
特别是整个排空气过程持续了最少3个钟头才把空气泡泡排干净。这感觉,跟上了一趟健身房没啥区别……
需要以各种角度各种位置摇晃的主要原因是——有些空气泡泡特别烦人,卡在一个地方怎么弄都弄不出来,只好猛晃了。
(补充一下,之前有朋友说用手指弹,我不是没试过啊!可是这个管子是水冷系统专用的,为了防折,搞了近2mm的管壁,根本弹不动~~ = = ,所以只好摇晃、摇晃、摇晃…… 了……)
排完空气,也确定了没有任何渗漏,于是把其它的东西装上,风扇的电线接上,下图就是注水排空气操作完成后,将其它部件都安装上去以后的照片,顺带介绍下整个系统:
面包在上面标注了记号,参照图片上的数字,方便说明:
- 三只120mm风扇的水冷散热排,当初锯开机箱就是为了在顶上安装这个大家伙,看这尺寸,其它地方还真的没办法安置;
- 两块WD 1T绿色版硬盘组成的RAID 0磁盘整列,总容量约1900G,速度还不错读写都能达到120-160m/s,顶得上一块固态硬盘了,价格却是大大地实惠啊;
- OCZ 1010W电源;
- TT的水箱,大约是光驱大小;
- LG的DVD刻录机,比正常尺寸短了一截,比上面的水箱还短,不过小点好,少占点机箱内部空间啊;
- Syscooling自带Water Tank的水泵;
- 前液晶面板,带3个温度探头;
- 3个温度探头的电线,一个贴到了水冷头上,一个准备贴内存,最后一个贴到了硬盘上;
- 风扇转速调节旋钮,支持3个3PIN风扇,但是在这个角度看不太清楚,本POST后面会有详细图;
- 半导体散热块,用长的螺钉固定到位置离主机箱还有大约4CM左右,最大程度降低结露对主机的影响,这样看过去还挺Cool的哦;
- 底部的双120mm风扇水冷散热排,机箱底部也被开了孔,参考之前的POST。
下面是安装完毕的DIY水冷机箱后部图,带轮子的服务器机箱就是爽啊,我拖我拖我拖拖拖~
下面这这张图可以把后面板上的风扇调速器给看清楚了,第一个PCI SOCKET上安的就是带3个调速旋钮的风扇转速控制模块:
再来凑近点看看水冷系统机箱内部;好多电线,看上去乱七八糟的,回头再整理;水管是透明的,可以看到制冷液是浅绿色的:
下图中红圈里就是三个温度探头其中的两个:
下图是前面板,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安装在光驱bay上的设备,从上到下是水箱-光驱-软驱/开关位-温度探头的前面板液晶数字显示屏/控制面板
把线缆都安装好以后该收拾的收拾,该绑的绑起来固定好,看上去清楚了不少,看下图,可以跟前面的对比下:
好啦,大功告成~ 赶紧把电线都插好,各种USB外设插好,开机看看,下图是温度探测器的前面板液晶显示屏,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内部温度情况:
还可以变颜色,由于面包把VGA的温度探头搞内存散热片上去了,所以这上面显示的是内存的温度——26.6摄氏度:
进入系统,一切正常!
总结一下。
半导体制冷模块关闭的情况下:
待机时CPU温度只有18摄氏度,比室温还低2度!显卡核心温度大约在30摄氏度。
由于是经过了CPU、北桥、南桥以后才到的显卡核心,温度稍微高那么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
只有北桥和主板的温度接近40度。
开启半导体制冷模块半小时后:
CPU温度又降低了2度左右,看来效果不是很明显啊,由于其它水冷头都在CPU之后,于是几乎看不到效果,;只能说是聊胜于无了。鉴于其高达120W的功率消耗,可能以后大部分时间都不会将其打开了。
温度与噪音的均衡:
水泵满功率运转的时候转速在2900转/分钟以上,所以噪音还是比较大的;
其它散热排上的风扇由于是120mm的大风扇,转速都在2000转/分钟以下,因此噪音还马马虎虎不算太大;
但是还是要适当调节下的,对水泵进行转速控制,让它工作在2280RPM状态下,此时噪音基本可以忽略,反倒是机箱电源风扇的噪音凸显出来了;
至于温度状况,不开启半导体制冷块的情况下,水泵工作在2300RPM左右,CPU温度一段时间后上升到了21摄氏度,主板上升到了43摄氏度,GPU显卡核心升到了34摄氏度。
大约有2-4摄氏度的温度差。
应该说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
在这个转速下,即使在满功率运行游戏,面包用的是COD-World at War以及World in conflict来进行测试,在1920*1080 FULL HD的分辨率下特效和反锯齿全开,满功率状态下运行一小时,CPU温度从来没上过28摄氏度,显卡从来没超过40摄氏度。而且一停止游戏,温度立马降下来,接近待机温度,降得非常快。风冷的时候满功率运行这两个游戏,CPU温度最少要上40摄氏度了,而显卡核心在满功率状态下会飙升到超60摄氏度。应该说水冷系统的散热效果还是非常明显。
以上就是面包第一次DIY水冷系统的过程,这个中的辛苦和乐趣,真的是只有自己动手以后才能体会。开心的是这是第一次自己动手装水冷系统,自己对结果还算是比较满意。当然这套系统还是有改进的余地。比如半导体制冷块明显遇到了功率不足的情况,比如管线的合理用料不至于浪费,比如整个循环系统的循环布局等等,还有不少值得斟酌的地方,希望与对电脑水冷有兴趣的朋友交流交流。
不过做到目前这样也算还好了,至少从现在开始可以享受低噪音低温度的电脑带来的快感了。
这一系列应该基本上是终结了。以下是整个系列的列表:
面包的个人电脑水冷DIY大改造!第一天!
面包的个人电脑水冷DIY大改造!第二天!(多图)
面包的个人电脑水冷DIY大改造!第三天!
面包的个人电脑水冷DIY大改造!第四天!
面包的个人电脑水冷DIY大改造!第五天!血腥慎入!XXX“最强”单核卡 GTX 285 开膛破肚图!
面包的个人电脑水冷DIY大改造!第六天!120W半导体制冷模块!